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 > 国画 >

刘星

发布时间:2024-06-22     发布人:本站     点击:

 
       刘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陕西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陕西中国画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第一、二、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长安四子成员之一。










写意即是写心
 
——刘星先生山水画的笔墨气韵
 
文\贾峰
 
        近年来,中国画创作“制作”之风盛行,写意精神式微,直至近日发生的“靳尚谊之问”引发广泛关注,值得我们深思。其实,长期以来有很多画家一直对中国画艺术精神保持着清醒地认知与探索,他们“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正本清源,为当代中国画艺术的创新发展默默做着自己的努力,著名画家刘星先生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周积寅先生曾撰文评价他的作品时说到,“今见其山水画精品,果然笔精墨妙,力遒韵雅,余留恋忘返,爱不释手,独享卧游之乐,叹其学养之画非一般画匠所能梦见也。”
 
        谢赫论画有“六法”,而首重第一法之“气韵生动”,并认为其余五法皆是为了实现第一法而服务的,这一理论主张成为千余年来中国传统绘画普遍遵循的金科玉律,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绘画的基本形态,同时也造就了两宋以来文人绘画追求“写意精神”的基本审美取向。刘星先生在继承中国绘画优秀传统的同时,又能跳出传统藩篱,不断融入时代新的审美理想,因而他的作品又是与时代生活相吻合的。秦岭是刘先生笔下表现最多的山水题材,他常到秦岭采风写生,心记手摹,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刘星先生笔下的秦岭山水,充满着一种浓岚积翠的华滋之气,或穿云瀑布,或近水幽亭,亦或临岩古木,给观者一种朦胧旷达的笔情墨韵之感,画出了秦岭这座华夏文明龙脉的神采。传统文人画家在山水画的表达中侧重于隐逸题材的呈现,首重画者精神层面的主观表现,刘星先生的山水作品当然也有这方面因素的呈现,但不同之处在于,他更为注重对自然山水的空间营造,擅于从更加宏阔的视野对自然神奇造化的内在性抒发,从他的笔墨气韵清晰可见其胸中丘壑。可以说,刘星先生生于秦岭下、长于秦岭下,他用手中之笔为世人呈现了壮美而秀润的大秦岭,同时秦岭也成就了他的山水画艺术。
 
        在刘星先生的山水画创作中,我惊讶于他对画面尺幅的掌控能力,大到丈二整纸,小的仅有巴掌大小,他都能随心驾驭。在我看来,每每欣赏刘先生的山水作品,都令我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特别是他创作的系列咫尺之图,有大气象。画大画对一个画家是很大的考验,画小画更是不易,在片纸之间笔走龙蛇,从章法到用笔,再到笔墨,都要精心架构。让我印象深刻的《秦岭暮雨》《秦岭风雨催鸟还》《天高云淡》等作品是刘先生2018年创作完成的,如果观者通过手机屏幕观看不标注尺寸的图片,很难想象这些作品仅有一张A4纸大小。这种对山色意象精准而诗意化的笔墨表达,仅有勤奋而反复尝试是不够的,更多地是对一个画家自然感悟与身心才情的考验,凭此就可见他的笔墨功力非一般画家可以比肩。
 
        实际上,刘星先生之所以取得今日之瞩目成就,与他在艺术实践上的勤奋努力当然分不开,但更为关键的还有三个方面:一是刘星先生青少年时期就喜欢读书,在中外哲学、历史、文学等下了很大功夫,打下了良好的文史哲基础,他很早就意识到中国传统艺术不能停留在“术”的层面上,而要在“道”的高度上不断吸收养分。他十分认同陆俨少先生提出的“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的理念,并始终践行;二是刘星先生在书法上用功颇多,在金文、魏碑中吸收了“以书入画”的笔法,炼就了雅逸不俗的笔墨语言;三是刘星先生在从事艺术创作的同时,持续美术史论的研究,发表了数十篇有分量的理论文章,并完成了专著《传统艺术精神的守护与超越——石鲁“以神造型”绘画思想研究》,在学术界和艺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由此奠定了他宽阔地文化视野和学术视野,能够清醒而敏锐地意识到中华文脉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对他艺术面貌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贾峰,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供职于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